7月20日,云南网社会频道刊发题为《让发展更有温度——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系列报道》的文章,聚焦近年来市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民生改善、提升城市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发展成就,市让发展有速度,更有温度。
发展令人瞩目,不仅因为发展有速度,还在于发展有温度。速度是面子,温度是里子,市的发展有里有面。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市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从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实事做起,百姓感同身受发展成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加。
让脱贫群众更上一层楼
“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市在统筹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心系广大脱贫群众生产生活,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头号民生工程,抓实抓好抓到群众心坎上,让广大脱贫群众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前行路上更有奔头,生活更上一层楼。
盛夏时节,走进市会泽县的山山坳坳,排排黛瓦白墙的民居映入眼帘,笔直的硬化路延伸至村子的每一个角落,图文并茂的文化墙展现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文化广场三五成群的妇女跳着欢快的广场舞……脱贫后的群众脸上挂满了笑容,后续帮扶政策让他们有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受。
剪根、修叶、装筐……会泽县宝云街道的蔬菜大棚里,脱贫搬迁群众周引芬正麻利地收割着“红牛油”,这些生菜将连夜运往北上广等大城市。
周引芬一家原是会泽县火红乡的贫困户,脱贫搬迁前她和丈夫带着一双儿女常年在外打工,一家人吃够了奔波的苦头,孩子的教育问题也让她发愁。随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到来,他们一家拎包入住了县城安置点的新房。“党的政策好,一家人住上新房,县里还引来企业,让我们夫妻二人打工不用东奔西走,赚钱就在家门口,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周引芬告诉记者,孩子们非常喜欢干净明亮的新家,离学校近,上学很方便。
在配套安置点建设的以礼小学,记者见到了周引芬读三年级的女儿文艺洁,小艺洁告诉我们,新家里有自己的房间,在学校里认识了很多老师和同学,学到很多知识,还能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觉得很快乐。正值课间休息时间,举目望去,整洁优美的校园里有更多孩子在活动,他们与小艺洁一样都是扶贫搬迁安置户的孩子,从这些孩子的脸上,记者读出了与小艺洁同样的孩提快乐。
会泽曾经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20年,全县34.3万贫困人口、355个贫困村如期脱贫后,成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为实现脱贫群众逐步能致富的目标,会泽县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最重要的政治任务,统筹做好产业就业帮扶、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乡村建设和治理等工作,扶持脱贫群众成为产业工人、职业农民、种植大户等,让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在会泽县的所见所闻所感,以一个缩影真实地代表着全市82.72万脱贫群众如今的生产生活状况。到目前,市已有63.8万脱贫人口吃上了“产业饭”,脱贫群众户均有1.8人实现就业。同时,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全市完成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民居图设计和4731个自然村建设规划,对14515个自然村逐村开展星级评定工作,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5.86万户,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2021年以来,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市,再接再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以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着力点,以激活群众内生动力为抓手,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用发展提升百姓获得感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市始终把解决群众诉求、促进民生改善作为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围绕涉及群众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加快推进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安全等民生事项改革发展,推动民生保障再上新台阶,改革发展的“含金量”正不断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健康无小事,“在家门口就能把病治好”是广大城乡居民的期盼,也正在成为的现实。近年来,市持续深化医改,着力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做强健康扶贫保障,百姓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来到区域医疗中心肛肠专科医院,门诊大厅内人来人往,各种标识完善醒目,各诊区功能齐全。医院于去年7月21日开诊,是我省打造的4个区域医疗中心中最快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医院。
为进一步推动省域内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高地级市综合承载能力,2020年3月,云南省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开始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75.56万平方米,总床位数5000张,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肿瘤医院、心脑血管病(神经专科)医院、肝胆专科医院、骨科医院以及肛肠专科医院。继肛肠专科医院建成开诊后,区域医疗中心其余4个专科医院建设正在加紧推进,将尽快建成投入使用。与此同时,全市医疗领域31个“双提升”工程也在顺利实施。
与区域医疗中心遥遥相望的,是以市第一中学新校区为代表的区域教育中心。
置身一中新校区,美观的校园设计吸引着记者的目光。市第一中学校长李晶介绍,新校区去年9月1日正式揭牌启用,校园设计突出科学化、现代化、智能化特色。新校区的建成一方面改善了一中的办学条件,缓解了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通过一中不断地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从而推进市的教育教学再上新台阶。
说起办教育的水平,坊间的知名度、赞誉度普遍很高。近年来,市积极推动“有学上”向“上好学”迈进,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如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覆盖面,新增一级一等高中3所,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0所,职业教育成为全省一面旗帜,区域教育中心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
稳就业就是保民生。市通过加快经济发展不断稳定和扩大社会就业,严格落实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把社会就业工作做细落小。今年39岁的蒋自雄是云南康恩贝希陶药业有限公司制剂车间的一名制剂工人,怀揣初级工技能等级证书的他高兴地说:“这下吃了定心丸啦。”去年,市核发2394人的企业参保职工技能提升补贴333万元,鼓励支持参保职工提升技能水平,提高薪金待遇。
在市改善民生的答卷中,社会保障实现城乡全覆盖,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同工同酬的收入分配格局不断优化……一项项社会事业改革发展举措,迎着老百姓期盼的目光,落在实处,走在前列。
把城市建设成幸福家园
改革发展能否打高分,老百姓说了算。
市麒麟区白石江街道幸福社区水电小区,精致的规划、优美的环境,让人很难相信这里曾是一个老旧小区。“以前环境不好,我住一楼,荒草都快长到窗户前了。现在你看,凉亭、长廊、绿化、健身器材、停车位应有尽有,没事儿我就出来溜达溜达,不出来也总得趴在窗户上欣赏一会儿。”细数现在的变化,居民董彩云一脸满足。
努力用政府“辛苦指数”换群众“幸福指数”,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工程中,市坚持问需于民,变“群众套餐”为“群众点餐”,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2021年城市更新行动全面启动,瑞和西路等11条市政道路建成投用,改造老旧小区383个、棚户区1982户。
清早,优美的河滨公园里,一群中老年人迎着朝阳翩翩起舞。“我和伙伴们天天都来,非常享受这里的环境。”家住潇湘新区的葛新玲说。
为给更多市民营造“开窗见绿”的美好生活环境,增添更多的街头风景,市将城市建设中的“边角料”打造成为一个个小游园,让市民走出家门就可以感受到树木花草的自然清新。截至2021年底,该市已建成92个小游园,总面积622409平方米。
城市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大提升,为城市名片增光添彩,为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分。据悉,市已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去年,省委、省政府赋予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发展定位,市委、市政府要求抓住重大机遇,突出“强城、兴产、聚人”三大重点,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全面提升产业带动力、对外辐射力、综合承载力、区域竞争力和城市影响力。
在经开区西城街道湛大屯安置新区建设工地上,湛大屯社区党委书记桂镜刚一边查看工程进度一边介绍情况。湛大屯安置新区建设以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为着力点,有效扩大教育、医疗、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覆盖面,让群众不出社区即可享受到高质量的城市社区服务。“看到新的小区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我们很激动。”湛大屯居民小组居民李玉玲一家共7人,她选择了3套120平方米和一套60平方米的住房。
到2024年,市力争城镇化率年均增长3个百分点以上,达到58%,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3%,集聚全市55%的地区生产总值,推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城乡融合发展取得实质进展。
新起点新目标,新征程新奋进
市向着更高水平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目标继续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持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