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人民日报】云南经开区:打通全产业链 建设“光伏之都”(走特色发展之路)
2022-05-20 10:17:03   来源: 国家级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5月19日 第 10 版:地方之窗)刊发文章《云南:打通全产业链 建设“光伏之都”(走特色发展之路)》,全面介绍了经开区如何走特色发展之路,全文如下:


走在云南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海子硅光伏产业园内,道路两旁的“世界光伏之都”牌子格外瞩目。看着一排排拔地而起的标准化厂房,经开区硅光伏产业招商局副局长董霞感慨道,“发展得很快,‘世界光伏之都’不是说说而已,我们确实有这个信心。”

信心来自哪里?两个关键词:引进来、留得住。依托绿色水电资源优势,2017年以来,全球光伏产业排名前五的龙头企业已有3家相继入驻园区,“硅棒—硅片—电池片—组件”全产业链布局正在逐步打通。利用龙头企业的“磁场效应”吸引更多企业入驻,截至目前,建成和在建硅棒及切片产能80GW,占全国产能的约20%,达产后实现产值近400亿元。

硅光伏产业园诞生

云南是绿色能源大省,的绿色水电能源是吸引硅光伏企业入驻的最大优势。但在发展初期,经开区如何推介自己、吸引企业投资,是最大的难题。

采访中记者得知,经开区招商局人才队伍颇为强大,有中科院光机所的博士、中南大学的材料学博士和硕士等。“专业的人做专业事,在与企业交流中我们也发现,企业有一个基本的诉求,就是‘我说话你要听得懂’,为此我们专门引进了一批光伏、新能源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以精准服务专业化招商。”董霞介绍。

2017年,经过无数次投资收益测算和多轮洽谈,全球光伏龙头企业阳光能源成功入驻经开区。“光伏产业对供电需求较大,绿色水电资源对我们很有吸引力。”阳光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行政部办公室副主任张健说。

阳光能源一期项目的落地,为经开区硅光伏产业发展拉开了序幕。看到阳光能源的收益和云南的政策优势后,晶澳、隆基等行业龙头相继到经开区投资。

项目管家服务贴心

“当初为了让德方纳米落地,我们先后飞了7趟深圳!”经开区新能源新材料招商局局长马骏说。新能源材料企业德方纳米董事长孔令涌是人,被经开区的招商热情和专业服务打动。2018年,德方纳米在经开区投资7.5亿元落地了第一个项目——年产2万吨磷酸铁锂。

如今,德方纳米在已完成十三期投资,金额超过300亿元,从最初的“试试看”变为了“长久投资”。“引进来,还得留住。要吸引企业留下来长期投资,离不开优质的营商环境。”马骏说道。

光伏企业投产过程久周期长,为了让企业早落地、早投产,2020年1月起,经开区实行投资项目“先建后验”管理模式,项目开工时间平均缩短约180—240天,不少项目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不仅如此,通过精简审批流程和项目建设容缺审批,我们创造了项目从签约到开工由400天缩短到20天的成绩。”董霞介绍。

“有问题,就找张老师。”市德方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制造总部工作人员黄春艳说,“不管大事小事,她都替我们着想!”黄春艳口中的张老师是经开区企业服务局负责人张惠萍,她还有另一个重要身份——项目管家。

去年年初,经开区专门成立企业服务局,按照每个项目配备一个项目管家的模式为企业服务。项目管家作为产业“链长制”中的最前端,一头联络协调政府部门,另一头收集企业需求,服务企业和项目建设。上到园区物流运输道路建设,下到园区内企业员工停车问题,有了项目管家,企业的“烦心事”得到了妥善解决。

完善配套延伸产业链

光伏供应链主产业链从上游至下游依次为硅棒、硅片、电池片及组件。目前经开区硅光伏产业园的企业主要停留在硅棒生产和切片环节。“完成硅片生产后,产品将被运往省外的工厂进行电池片组装等后续加工。”张健介绍。

近期,园区已与晶澳公司完成三期电池片和组件项目签约,未来项目投产后,硅光伏产业园将成为拥有全产业链的产业集群园区,光伏产业的主产业链将彻底打通。

“完成产业链的延伸,最主要目的是降低企业的综合成本。”马骏说,“以前运往外省才能完成的后续加工生产,若是能在本地园区完成,企业的物流成本将会大大降低。”

光伏产业除了主产业链,还有辅产业链,包括电站所需的逆变器,光伏组件使用的胶膜、边框等。园区在引入光伏龙头企业的同时,还引入配套企业,做大辅产业链。

不仅如此,利用绿色硅光伏和新能源电池两大主导产业聚集优势和丰富的屋顶资源,经开区正在推动建设屋顶光伏电站,预计总投资6亿元,建设装机容量150兆瓦,年均发电量1.8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5.5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5.36万吨。整个项目将于2023年10月前完成并网,打通从生产制造到推广应用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