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日报第三版《书记、县(市、区)长话开局》栏目刊载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田建宏署名文章《做创新驱动加快绿色能源产业发展》,转载全文如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经济技术开发区因势利导打好绿色能源牌,结合实际制定好“十四五”规划,举旗定向换道超车大力发展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产业,坚持以创新为引领,以产业为驱动,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打造世界光伏之都核心区、绿色先进制造业引领区、工业互联网示范区,争创中西部一流国家级经开区,当好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排头兵。
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构筑发展核心竞争力,打造高地活力新区
国家级经开区承载着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需要我们在战略性思考的时候要超越历史的框架,树立全球视野,用比较的思维来进行新的思路重构,把新动力沿着新路径朝着新方向投射到全产业。当下,经开区要坚持政策、科技、体制三轮创新驱动,构筑发展新优势。一是抓好政策创新。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围绕产业扶持、厂房代建、人才支持、资金配套等方面为企业营造一流的政策环境,加速生产制造、储运、贸易、交易、服务全产业链发展。二是抓好科技创新。先行先试科技创新政策,将国家级经开区打造成为科技创新集聚区;规划建设南海子科学城,打造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依托隆基、晶澳、阳光等企业技术力量组建世界硅光伏产业研究院,在师院和职教园区开设以硅光伏和新能源电池为基础的新能源新材料专业。加大产学研合作成果奖励、补助,对科技成果在国家级经开区转化的出让方、受让方、转化服务机构给予补助。三是抓好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专班推进、专业党建、专项建设”工程,成立光伏产业工作领导小组专班专人专责推进晶澳、隆基、阳光三大企业在经开区的工程项目;创新园区党建拓展服务功能,成立光伏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党委,把支部建到项目和产业链上,建立党员联系企业代办人制度,为企业提供“保姆式”优质服务;对重大项目进行一企一策专项建设,由经开区建投集团负责承建晶澳、隆基、阳光三大龙头企业道路、厂房等基础设施,确保企业“拎包入住”。
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要进一步创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为市场主体添活力,为产业发展增便利。优化政务环境。对标国际国内一流营商环境,紧紧围绕“办事不求人、审批不见面、最多跑一次”和“全程服务有保障”的目标,以市场主体需求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为导向,以“抓牢项目、服务企业”为重点,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破解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和“审管联动平台”建设,全面实施“一网通办”;持续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审批时限减半,“最多跑一次”办事率达到90%以上;深入实施“先建后验”“容缺审批”“区域评估”管理模式,全面落实服务企业三项制度。优化市场环境。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着力打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全面贯彻营商环境法规、规章,有效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抓好园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首问负责、限时办结、一次性告知、服务承诺四项制度,向基层、企业、群众提供公益、专业、均等、便民的综合性“一站式”服务;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营造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新建一批产学研协同创新创业联盟、标杆型孵化器、企业技术中心。聚焦创新创业人才,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经开区发展中来,为经开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战略,着力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充分发挥海关职能作用,打通与国际接轨的绿色通道,形成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局面。
智者谋势,弈者谋局。产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基石,招商引资是发展产业的源头活水,用好品牌效应形成强大的招商优势,在同步发展现有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主导产业开展精准招商引资。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根据国家产业发展目录规划制定招商方案,瞄准全球产业高端,紧盯和招引世界500 强跨国大企业,谋划引进一批标杆性、旗帜性的制造业大项目,打好组合拳开创“产业规划+资本+智库”招商新路子。
选优配强招商队伍,在招商引资实战中考察识别干部、选拔任用干部,健全高层次招商人才引进机制和现有人才培养成长机制,打造一支熟悉产业经济、掌握投资政策、通晓商务惯例、精通项目谈判的专业化招商队伍。围绕现有产业基础,以“从无到有”建链、“从缺到全”补链、“从弱到强”延链为重点,全面梳理招商企业名单,锁定产业链招商对象,集中力量引进产业链配套企业。
国际国内双维度聚焦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打造千亿园区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是在2030年实现碳排放达峰,到206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据测算,达到上述目标,未来30年内我国所需的新建电源投资将高达51.6万亿元。而2050年,风电、光伏电源规模占电源总规模比重要达到74%,其中风电发电装机规模达36亿千瓦以上,光伏达到42亿千瓦。发展硅光伏和新能源电池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一定要把握发展逻辑顺势而为,只争朝夕抢抓机遇谋发展。
“夯基垒台,立柱架梁”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十四五”期间,经开区要紧紧围绕云南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产业发展目标,聚焦主责主业,以建设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产业发展的集聚区、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示范区”及“进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前100名”的目标,努力构建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按“一个龙头企业、一支专业招商队伍、一张招商路线图、一抓到底”的工作思路,聚焦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产业,围绕上、中、下游开展精准招商,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能级,力争在新一轮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过程中抢新机、创新业、拓新路,推动经开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未来3年,硅光伏产业产值可达1800亿元,新材料新能源产值可达1000亿元,初步完成现代产业体系构建。
快速发展硅光伏产业。目前,全球5大光伏龙头企业中已有隆基、晶澳、阳光3家企业落户经开区。2020年底形成20GW拉棒及20GW切片的规模,可实现产值160亿元,世界光伏之都核心区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十四五”期间经开区将围绕光伏全产业链落地汇聚的目标,聚焦单晶光伏产业链延链补链和光伏产业配套拓展完善两条主线,重点引进单晶硅拉棒及切片、电池片、组件及光伏发电系统制造企业和碳基复合材料、金刚线、光伏浆料、光伏背板、封装胶膜、光伏支架、逆变器、电池设备等生产项目。“十四五”期间,每年签约1-2家全球名列前茅的光伏项目,每年签约一批配套供应项目。2021-2023年实现现有产业链延伸,在中游的电池片环节陆续促成项目签约落地,在南海子片区水电硅材加工一体化产业园形成单晶硅100GW、晶硅切片100GW、电池片50GW的产能规模;2024-2025年在组件环节取得突破,引入组件20GW-30GW的建设产能,并向拓展光伏发电系统应用端,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将经开区打造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竞争力的光伏产业基地。
驱动发展新能源电池产业。经开区目前已引进宁德时代、德方纳米、远景科技等拥有核心技术的新能源材料企业。已建成投产5.3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目前一期年产2万吨磷酸铁锂生产项目已部分建成投产,二期年产3.32万吨、三期年产6万吨、四期年产15万吨磷酸铁锂生产项目正在建设;2021年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能将达9.3万吨,还将建成投产3GWh储能电池、5GW动力电池、500台风机设备产能,预计可实现产值248亿元。“十四五”期间,经开区将围绕建设“全球新能源新材料研发测试制造中心”目标,加强与宁德时代、德方纳米、远景智慧能源深度合作,进一步延伸产业链,积极发展电池正负极材料、储能电池、动力电池、风电开发及装备制造等配套产业,打造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
“全面推进、积厚成势”,站在全球的高度,谋长远想未来。新发展格局是历史性的大抉择、全局性的大战略、系统性的大举措。“十四五”期间经开区将不断增强战略思维,树立全球眼光,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找准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抓手,依托国内大市场,紧密结合国家和省、市的重大战略,谋划一批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全力以赴抓项目、增投资、扩内需,引领经开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奋力打造“制造经开、创新经开、生态经开、数字经开”。
作 者: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田建宏